寶寶2-3歲就已經(jīng)顯現(xiàn)出許多與品德相關聯(lián)的行為傾向,如情緒積極,見人真愛打招呼 (禮貌),喜歡幫助成人做事 (有愛心、助人)。毋庸置疑,孩子且有良好的品德及好習慣是每個家長期盼和欣慰的事情,反之就會感到焦慮。
為什么要培養(yǎng)孩子好品德、好習慣呢?道理并不深奧。著名教育家羅素認為,品格教育在孩子6歲以前就已基本完成,6歲以后,學校只是在以前品格教的基礎上加以鞏固。因此,嬰幼兒階段是品格教育的關鍵時期,能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以后的人格成長。
每一個寶寶來到父母身邊,是生命與生命的結(jié)緣。有了孩子,父母才真切地開始體會自己父母的養(yǎng)育之恩,開始真切地體會為人父母責任之大。在孩子眼中,父母的高大與力量,像一座大山,給予他家的安全感。在撫育孩子成長過程中,合格的父母永遠是孩子人生路上陪伴其成長的第一任導師。父母的價值觀.理念與生活方式深刻影響著家庭教育。通常收入及文化層次較高的父母更傾向于讓孩子玩,家庭教育的氛圍更寬松,寓教于日常生活,注重孩子習慣培養(yǎng)、情商培養(yǎng)。工薪階層的父母則內(nèi)心潛焦慮、潛壓力較大,自身的失意或不成功導致在孩子教育上的補償心態(tài)。“贏在起跑線上”的宣傳與競爭性氛圍使他們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,因而更早讓孩子學習知識,參與各種早教班。當下在城市里,大約90%的家庭和孩子的時間不同程度地被社會琳瑯滿目的各種培訓所占用,被“贏在起跑線上”所支配,導致孩子由大人帶著,也忙著趕場,童年自由游戲時間被掠奪。未來社會,科技、經(jīng)濟的變化更加迅猛,什么樣的知識是未來需要的?什么樣的職業(yè)是好職業(yè)? 答案誰都無法斷定!現(xiàn)代醫(yī)學、生命科學的進步已經(jīng)顯示人的平均壽命有可能突破百歲,那么童年是多么短暫而寶貴啊! 孩子年幼,親子共享無憂、快樂的親子時光彌足珍貴。
中國古話“三歲看大,七歲看老”,埃及諺語“播種習慣收獲行為,播種性格收獲命運”,共同揭示了一個人在幼年形成的個性特征將伴隨和影響其.當代腦科學研究顯示,情緒功能和執(zhí)行功能是大腦在幼年先于認知功能發(fā)展換育之,家庭是寶寶行為習慣養(yǎng)成和情商培養(yǎng)的第一課堂。早期對母親的安全戀是孩子建立安全感、信賴感的基礎,成為日后人格的一部分。腦科學研究還示,大腦杏仁核貯存情緒記憶,早期幸福感、快樂的經(jīng)驗對于孩子心理健康極珍貴。母親的善良、寬容、整潔的品質(zhì)是孩子學習的最自然、最直接的榜樣。